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温、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但立秋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过去,毕竟立秋之后还有末伏,这期间仍然是炎热的。
人生如四季,中年也恰到立秋。
立秋习俗,贴秋啃秋
立秋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从这一天开始,便是秋天了。
历书曰: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作为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一直以来,都有拜土地、庆丰收以及入秋啃秋等习俗。
祭土地,庆丰收
《管子》曰:
“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一来,谷物成熟,所以古人会在这天祭土地神,一来庆祝丰收,二来祈祷来年雨顺。
人们将一年下来的收成,当做老天的馈赠,洒满汗水,也收获硕果,一饮一啄间,都充满感恩。
晒秋节
晒秋的画面,我们在网络上也常看到。
在昏黄的光照下,宁静的村庄里,家家户户的屋顶、窗户边,甚至院内屋前,都晒满了各种农作物,辣椒、皇菊、粟米等。
这起初只是山区农村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立秋这天的传统农俗之一,如今更是作为丰收最经典的画面。
贴秋,啃秋
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还悄悄带走了几斤肉,因为炎热的天气,总难影响我们的食欲,吃得少,人也瘦。
所以到了秋天,人们更应该多吃肉,多长肉,故谓之贴秋膘。
但秋天空气也容易干燥,此时适当吃些西瓜,可以预防秋燥。
秋天啃西瓜,也谓之啃秋。
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些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但立秋“贴秋膘”要慎重,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多燥邪侵袭人体,损伤津液,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皲裂等症状。故宜进食一些性味甘、酸,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的作用,酸味食物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时中医认为,秋在五脏应肺,所以多吃如百合、莲子、山药、藕等食品有润肺生津的作用。
另外,由于人们在酷热的夏季频饮冷饮,对脾胃功能造成了影响,在立秋时节贸然进补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胀、厌食、腹泻等症。所以在秋季进补之前一定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期,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容易消化的健脾和胃的食物。
贴秋膘“贴秋膘”作为我们民族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放到现在,我们对它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过去“贴秋膘”,就和有些动物冬眠前一样,大量进食准备过冬。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人们往往比较消瘦,体脂总体偏低。经历了夏季伏天的高温,在加上体力劳动者较多,没有空调,消耗大,人们在夏季都会明显消瘦。过去人们平时吃到大鱼大肉的机会比较少,到了秋天丰收的季节,就会多吃肉,补充蛋白质和脂肪,准备过冬。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普遍营养过剩,劳动的机会又少,这时候再大鱼大肉“贴秋膘”,反而会引发各种疾病。比如肠胃负担加重,引发腹泻、胃胀等肠胃疾病;高脂饮食诱发的急性胰腺炎;高血压、高血脂人群更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现在“贴秋膘”我们更需要认清自己的身体状况,别再乱“贴秋膘”,小心养生不成反伤身。
立养生秋
五大原则
01
早睡早起保养阳气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另外,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为宜。
02
饮食需滋阴润肺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且酸可生津,所以饮食上要多酸少辛,尽量少吃葱、姜等辛辣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03
健脾以润燥为主
秋季燥邪为主,故健脾应当以润燥为主。燥气太过,易伤津液,表现为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易伤肺,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立秋健脾不但可以改善以上多种症状,还可以提高抵抗病邪的能力。
04
切忌悲忧伤感
秋三月,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所以立秋节气要注重精神调养,避免急躁,放慢生活节奏,保持内心平静,心情舒畅,切忌悲伤而伤肺。
另外,积极参加运动对心理调节也发挥者重要的作用。立秋时节,天高气爽,气温宜人,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
今年的三伏是从7月12日-8月20日,也就是说,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之内。可见立秋时节暑气难消,天气仍然酷热,所以,大家一来要继续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二来不要忘了继续三伏灸,把冬病夏治进行到底。立秋艾灸《内经》说秋收冬藏,有收获粮食,储藏食物之意,也有人体内阳气收起,藏于体内的意思。身体阳气经过了一个夏季的释放,接下来就要进入到内藏期,此时艾灸可以保护身体里的阳气,还有3大利好!1、提高抵抗力入秋之后,阳气由长及收,御外能力减弱,加上季节更替,天气变化多样,寒热交杂,肌体易受寒凉,阴阳失和,抵抗力会有所下降。人会出现体虚自汗,感冒流涕,过敏发烧,失眠多梦的症状。此时可配合艾灸温补阳气,补充气血,降低季节更替对身体的影响,提高身体的御外能力。2、通经活络,运气活血立秋前后风干物燥,暑气蒸腾,人体水份消耗很大,阳气固摄津液的能力减弱,水分和胶原蛋白加速流失,皮肤容易出问题。此时艾灸,可固摄津液,濡养脏腑,润肤抗衰,保持体内气血运行。3、宽胸理气,预防疾病立秋后白日减少,气温下降,人体阳气活动的时间随之削弱。人容易焦虑抑郁、消极少语。生理和心理的消极变化,疾病便易找上门来。此时艾灸可宽胸理气,温养驱寒,活血化瘀。艾家人年三伏灸时间表
夏至节气灸6.20——6.26(包中毒日)
小暑节气灸7.1——7.7(包末毒日)
初伏灸7.11——7.17
中伏灸7.21——7.27(包大暑)
闰中伏灸8.2——8.8(包立秋)
末伏灸8.12——8.18
巩固灸8.22——8.28(包处暑)
三伏灸正在进行中……三伏天是一年中艾灸的黄金季节,此时人们可以借阳气最盛之天时一鼓作气把体内的病气驱逐体外,界时灸友会非常多,为节约您宝贵时间,减少等待,请一定预约到店时间。
还没有预约的灸友一定抓紧啦,错过就等明年啦……
联系
西城店,
东城店,
书院。
-完-
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