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5.html本研究选取年1月~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进行治疗的住院患者例,探讨急性胰腺炎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年1月~年12月消化内科住院的AP患者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36~78岁,平均51岁;对照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39~84岁,平均49岁。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18岁;③患者为原发性AP,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AP;④患者入院前无严重基础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或精神疾病;⑤患者知情且同意参加本研究。1.2研究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抑制肠酶活性、禁食、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N静脉供给;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EN缓慢供给。1.3观察指标选取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分别检测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水平,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不良反应和预后。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组独立t检验;分类资料使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住院天数比较对两组进行不良反应观察,不良反应主要为心悸胸闷、腹泻、腹胀,经对症治疗好转,无后续影响。两组比较显示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9.4%,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淀粉酶、CRP、血红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水平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有差异,整体试验组好于对照组。2.3两组患者预后比较治疗结束后,试验组痊愈60例,死亡2例,转院及放弃治疗2例;对照组痊愈55例,死亡4例,转院及放弃治疗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3、讨论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最常见病因包括胆石源性、酒精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药物反应等。急性胰腺炎的标准治疗主要是支持性治疗,充足的营养支持在急性胰腺炎尤其是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肠内营养是目前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具有符合人体生理学特性、感染率低等特点;但也有可能导致胃肠道不耐受或营养不良。肠外营养能有效输入目标营养但具有感染率高等风险。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预后、生化指标等,发现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优于肠外营养。早期观点认为让“胰腺休息”能减轻炎症反应,故临床上急性胰腺炎早期多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然而,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发现:肠内营养可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菌群易位,显著提高肠道益生菌,降低肠麻痹、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病程,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在营养支持(鼻胃管或鼻肠管)治疗,但是当肠内营养不能耐受或者不能满足患者能量需求时,应考虑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然而对于开始肠内营养时机的评估、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原作者:张明1,宫一凡2,张续乾1,陈洪1作者单位:1中国航医院消化及血液内科;2医院重症医学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