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由于该病常导致代谢亢进和高蛋白分解代谢率,因此,体内营养储备会迅速消耗,极易发生营养不良。故临床上多早期应用营养支持治疗。本研究分别应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两种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对66例SAP患者进行治疗,旨在探讨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年1月至年6月我院收治66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分别接受EN和TPN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重和APACHE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1)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首先采用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禁食、禁水,必要时胃肠减压,早期补充血容量及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失衡,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出现坏死感染者则手术行坏死清除加引流术。
(2)营养支持方法: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后即可首日先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ml,如无不适,次日开始给予肠内营养剂,先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后用另一种肠内营养混悬液,遵循“容量从少到多、速度从慢到快、浓度由稀到浓”的原则,逐渐加量至全量能全力1~ml/d。对开始不能完全耐受EN的患者,营养不足的部分用TPN补充,直至转向完全的EN。
对照组:以20%中长链脂肪乳剂和复方氨基酸为主要的能源,经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或外周静脉输入,并根据需要补充适量的液体、葡萄糖、各种维生素。
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情况。肠道菌群检查:采集SAP发病后7~10d患者的粪标本,分别接种至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培养平板,行需氧及厌氧培养、计数。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标准: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腹泻,或原有腹泻加重,并经粪便培养出葡萄球菌、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或其他耐药菌感染者。
结果
1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四种优势菌检测结果
经营养支持治疗后,研究组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情况
共25例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总发生率为37.9%,其中研究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为24.2%(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5%(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腺外分泌非正常激活而引起的胰腺及胰周组织的自身消化,其中SAP约占20%,而且SAP常继发感染、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凶险,病死率高达30%。由于SAP是一种严重的高分解代谢性疾病,常迅速消耗体内的营养储备,加上SAP患者不能经口一胃饮食,因此极易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营养不良,这将使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且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而使病死率增加。
早期肠内营养维持机体完整
因此,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在SAP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在SAP患者胃肠功能衰竭和严重疾病状况下有效维持其机体完整的营养状况,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又可对疾病恶化的病理过程起到积极的阻断作用。
此外,鉴于SAP患者死亡有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发生在疾病的第1周内,主要由过度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引起;第2个高峰出现在疾病发生后的2~3周,主要是由肠黏膜屏障破坏引起肠内细菌易位,继而出现胰腺和胰周感染并引起起脓毒症引起。
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因此,在营养支持的同时还应考虑利用营养支持来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以降低后期的继发感染。而已有许多研究发现SAP时的继发感染为肠道细菌易位所致,换言之,调整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减少细菌易位和菌群失调的发生对SAP的预后可起到有益的作用。
EN成为营养治疗的主要模式
至于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主要有TPN和EN两种。其中前者一直作为SAP营养治疗的标准模式应用于临床。随着近年来该模式诸多缺点的出现,大多数学者现已主张采用EN作为SAP营养治疗的主要模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营养支持治疗后,研究组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总发生率为37.9%,其中研究组发生率(24.2%)显著低于对照组(51.5%)这充分表明,EN支持能有效降低需氧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增加肠道的有益菌种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同时可明显抑制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因此对于SAP患者的营养支持,应该注意早期应用EN。
原作者:马翠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