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到死亡仅仅1年,这种癌号称ldq

癌症本就是一种令人心生恐惧的疾病,但在癌症的不同种类中,有一种癌号称“癌中之王”,一旦病发十有八九会致死,它就是胰腺癌。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明星富豪,面对胰腺癌,都显得格外弱小。在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很多癌症预后生存期都大大提升的今天,胰腺癌的生存率依旧只有5%左右。

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有3/4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的1年内死亡。

为什么死亡率如此高?

因为发现得晚,有研究发现,即便是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有5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在我国甚至有80%的患者在晚期确诊。

1

为什么胰腺癌一经发现,多是晚期?

胰腺癌为什么可以藏得那么深,和这3个因素有很大关系:

1、位置具有隐蔽性

您知道胰腺在什么位置吗?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

胰腺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偏左的地方,属于人体腹膜后位器官,体积小,位置也较深,被其他器官包围着。

一般的检查几乎看不到它,就连B超有时都难以探查到早期的较小的胰腺肿瘤。

2、早期症状具有伪装性

胰腺的旁边包围着消化道、胆道、血管系统等,当它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和其他疾病症状混淆。

●肠胃病

很多胰腺癌患者的早期症状和一般肠胃病症状相似,如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这些症状不易引起患者和医生重视。

另外一方面,这些症状在对症治疗后,有些会得到缓解,这也更进一步增加了胰腺肿瘤发现的难度。

●糖尿病

胰腺癌会影响胰腺的功能,破坏胰岛组织,从而出现一些糖尿病症状。

有数据表明,大约8成的胰腺癌确诊者,同时也发现糖尿病或者胰岛素不耐受的情况。

曾有专家做过研究,糖尿病患者和非正常体重下降者,患上胰腺癌的几率会增加。

如果是新发糖尿病者,同时体重下降超过3.5公斤,胰腺癌风险可升至大约6倍。

如果确诊了糖尿病,并且同时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要特别警惕胰腺癌的问题。

●肝病

大约6成的胰腺癌患者,会出现黄疸症状,这是肿瘤导致胆管梗阻引起。

但很多人在看到黄疸时,第一想到的肝脏是不是有问题,很少会想到胰腺上。

3、恶化速度非常快

有些癌症,如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因为它们发展的速度非常慢,愈率非常高,有些甚至不用手术即可控制。

如果把这些癌症的发展比作“蜗牛”,那胰腺癌的发展就是“快马”。

胰腺癌附近血运丰富,而且血流方向不定,癌细胞很容易发生转移。

而且胰腺癌基因细胞不稳定,这使得它们可以迅速发展出来对抗治疗的能力。

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医院检查呢?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种种原因加大了胰腺癌对生命的威胁。

??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

1、腹痛、背痛

胰腺癌在发展过程中会挤压到周围的其他器官,造成疼痛,多表现为胃部绞痛,阵发性、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的钝痛,还会向腰背部放射。

通常躺着或夜间疼痛更明显,身体或双膝向前弯曲时,疼痛可减轻。

2、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和消瘦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胰腺肿瘤,会使胰液及胆汁的排泄受阻,从而影响人的食欲。

3、黄疸

常有皮肤、眼睛、小便变黄等症状,黄疸作为胰腺癌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它呈进行性加深,且伴有皮肤瘙痒。

不管最终是不是胰腺癌,如果身体出现无法解释的异常,都需要及时就诊。

2

这几招,帮您远离胰腺癌的威胁

面对“癌王”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吗?并不是,无论哪种癌症,越早发现,得到控制或治愈的可能性就愈大!

1、及时筛查

医院检查胰腺癌主要通过影像学和化验检查两种方法。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核磁共振;化验检查就是验血,验血最常用的是CI,它是一种肿瘤标志物,肿瘤病人体内含量会比较高。

哪些人需要定期检查?

?年龄40岁上的中老年男性,胰腺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但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与男性接近。

?急性和慢性胰腺炎患者;

?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

?超重和肥胖人群;

?有胰腺癌家族史人群。

这类高危人建议每半年~1年进行一次筛查。

2、改变生活习惯

及时的筛查只是为了更早地发现胰腺癌,争取更高的治愈率。而远离胰腺癌,还得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1、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日常饮食需注意保持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的摄入,其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抗自由基和抗氧化,有利于防癌抗癌。

2、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和长期的油腻饮食。

3、戒烟、不酗酒,提倡饮茶,适量饮茶能够提高免疫功能和预防癌症。

4、在工作和生活中少接触萘胺和苯胺等有害化学物质。研究显示,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者,患胰腺癌风险较常人高约5倍。

5、积极预防与治疗与胰腺癌相关的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结石、糖尿病等。

6、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超重和肥胖。

7、学会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yixianyana.com/yyyy/105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