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男,年10月生,河北宁晋人,军人气质,燕赵风范。关于李兆申,第一印象就是吃苦上进的劲头溶在他的骨骼和血液里,不服输、不怕累、看准就做。而创新不止、探索不息是对李兆申学术生涯的贴切写照,这得从年李兆申读硕士研究生时说起。
30年前的,当时国内既没有现成的仪器也没有现成的方法来做胃黏膜血流测定,只能靠手工测定,这无法保障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后经多方打听,得知天津南开大学有光纤测定仪。李兆申果断请假,背着军用书包,带着干粮,踏上北上的列车,站在列车里,这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到天津早已力不从心,为赶时间,不顾休息硬是扛着仪器日夜兼程从天津再折返上海,由于过度劳累,李兆申患了医院。没等病情完全康复,又潜心钻进实验室,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内镜下检测胃黏膜血流量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年,李兆申准确测定出中国人食管内24小时pH值正常标准。
年,李兆申在国内首次用综合法制成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为研制治疗萎缩性胃炎新药获得国家正式批号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真实反映胃食管反流病反流类型的动物模型,揭示了该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此时此刻,李兆申打开了医学人生的序幕。
医龙涉江,沧海泛舟,让胰腺不再疑难
精诚团结排艰险:胰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体器官,李兆申教授强调,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具有控制血糖的内分泌功能,又具有帮助消化的外分泌功能。一旦发生病变,胰腺不像胃肠那样,可以完全切除,或者器官移植。
胰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诊治不可能由单一专业完成,必须采取MDT的形式,共同面对。
李兆申以急性重症胰腺炎举例说明,“该病很有可能带来包括肾、肺、肠、心脏、大脑在内的多器官功能不全及衰竭。针对这种情况,一个专业、一个科室绝对无法应对。检查必须有影像、检验、病理等科室的参与,营养需要营养科,血滤需要肾内科,抗生素需要感染科,手术需要外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倡导MDT的同时,还需要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用一些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寻找肿瘤标志物,进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综合各个方面的特殊性,在胰腺病学方面,必须强调MDT。
上下求索、标新立异:慢性胰腺炎是一种不可逆慢性炎症性疾病。对慢性胰腺炎的传统治疗需终生药物维持,但疗效差,费用高,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为攻克这一医学难题,李兆申教授带领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开展慢性胰腺炎内镜治疗,形成8项关键技术。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突破国际禁忌,成功治疗结石嵌顿、合并囊肿等疑难病例,并在国际首次提出慢性胰腺炎微创治疗并发症分级标准。
另外,李兆申教授团队发现胰腺癌FoxM1关键信号通路,建立血液K-ras定量检测和超声内镜细针穿刺等新方法、建立多种中晚期胰腺癌微创治疗新技术;率先在国内建立胰腺病重症监护室,开展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微创治疗新技术,建立“器官维护-肠内营养-微创介入”新模式。
在此基础上,建立慢性胰腺炎“药物-碎石-介入-手术”新体系,累计治疗余例次,总有效率达95%以上,显著提高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例数和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微创治疗的费用也仅仅为传统手术治疗的1/5,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含辛茹苦、赤心柔情:通往医学巅峰的路上布满崎岖与荆棘,而李兆申教授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超乎常人想象。
据他身边熟悉的人讲述,作为一名军医,在李兆申的字典里,没有“苦累”二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一次,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内镜治疗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和美国、德国、日本等著名的专家余人参加大会。
此次大会的“重头戏”就是对胰腺疾病内镜诊断治疗进行现场表演示范。会议组织者原定的是请国外一名著名的胰腺病学专家担此重任,可由于种种原因,这名专家没有登场献技。李兆申临场受命,走上了手术台。
患者是一名10岁的小孩,患慢性胰腺炎有几年的历史。经过影像学检查,该患者胰管扩张非常明显,胰管头端很明显。只见李兆申在助手的帮助下,把十二指肠很快插入,经过导丝,通过狭窄部位,顺利放入了支架……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前后仅花了15分钟时间,技惊四座,掌声四起。这名中国军医又一次创造了令全世界消化学专家震撼的医学奇迹。可就这短短的15分钟,李兆申和他的团队花了整整近20年时间艰辛攻关。
在年第19届国际胰腺病学会年会上,作为此次大会执行主席,李兆申教授详细介绍了国际最大样本体外震波碎石术联合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提出了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并发症分级分类标准。该研究引起国际同行强烈反响,在李兆申的带领下,显著提高了我国胰腺病诊治水平,也提升了我国胰腺病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年,医院慢性胰腺炎诊疗服务体系被评为上海市医疗服务品牌,目前,医院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慢性胰腺炎诊治中心。李兆申所带领的团队也将始终秉持着一片赤诚之心,造福广大慢性胰腺炎患者。
荆天棘地神自若,谈胃镜而色不变
李兆申敏锐地发现,中国最亟待解决的消化病是胃病、尤其是胃癌。我国每年新发胃癌68万,死亡50万人,都占到全球近一半。更令人遗憾的是,多达8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晚期,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胃镜需要插入式检查、痛苦大,多数患者抵触胃镜检查,失去了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如何让患者在不受罪的情况下完成胃部内镜检查成为亟需攻克的难题。
反观第一代胶囊内镜虽然无痛苦、显像好,但无法主动控制,容易遗漏胃内病灶。如何升级第一代胶囊内镜、实现胃病无痛苦检查,这是摆在李兆申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面对这一无人涉足的领域,李兆申团队自年再次踏上自主研发之路。磁场精确控制、自动巡航、实时定位、纳米涂膜高清成像……一个个核心技术难关被攻克,年,磁控胶囊内镜系统研制成功并于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为全球首台用于临床的胶囊胃镜,真正实现了胃病的无创无痛检查。如今,“谈胃镜色变”已成为历史,而这次,李兆申改写了胃病诊疗的历史。
直挂云帆济沧海,风起云涌正当时
时间再一次定格在年11月18日苏州金鸡湖畔,来自国内外余名业内专家学者云集一堂。期间,由国内30多位专家联袂发布《中国磁控胶囊胃镜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不仅成为国内专家共识,同时还引起了国际同行高度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北京中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