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在青岛举行。围绕公众关心的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热点话题,前来参会的张文宏、郑忠伟、李兰娟等多位专家展开研讨交流,并作出最新判断。
全球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人员往来?未来新冠疫苗会不会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都要打?
针对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相关分论坛上,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给出了他的最新判断:
张文宏“世界上有条件的恢复往来今年下半年就开始,我们希望中国在明年上半年可以有条件地跟一些国家恢复往来,这取决于疫苗接种速度。最终我们是不是需要反复接种疫苗,取决于今年疫苗打了以后,第二年年底再做评估有多少人打了疫苗后还感染或复发。”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疫情呈现出传播速度较快、毒株传播力强的特征,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疫情防控不能放松警惕,发现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是最重要的三项工作:
李兰娟“来自外面的人、海鲜,我们都要进行检测,发现以后隔离,就不会发生传播。往往有时候发现不及时,会在局部范围内传播。要继续加强对外来输入疫情的控制。”
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有效方式。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年6月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万剂次。
李兰娟院士说,要建立起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还需要继续推进大规模疫苗接种。她表示自己已打过两针新冠疫苗,并专门测了抗体:
李兰娟“虽然现在(国内)已经在大规模打疫苗,但还没有达到免疫屏障的水平。要70%的人打了疫苗,建立免疫屏障,才不会产生比较大规模的流行。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疫苗注射的力度。”
RUMOUR[关于新冠疫苗的12个谣言]别传别信!第一个就很离谱谣言1
不打疫苗不能出门,出行受限?真相:目前看来,对于持“健康码”绿码的居民来说,是否接种新冠疫苗都不影响国内出行;至于国际旅行,要以各国大使馆公告为准。
例如在上海,铁路上海客服回复,是否接种新冠疫苗都不影响乘车;上海机场客服回复,乘坐国内航班,只要体温正常、健康码绿色,就能进入候机大厅;乘坐国际及港澳台航班请咨询相关航空公司。抗疫成果来之不易。小编也要提醒,请合理慎重安排出行。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及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应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如确需前往,请务必做好个人防护;返回后,需配合所在地相关防控措施。中高风险地区的居民,应当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各项规定和要求。
谣言2
6月9日以后接种新冠疫苗要收费?真相:网上有关“6月9日后疫苗不再免费接种”的消息,为不实消息。
重申: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个人不承担成本和接种费用。在居民知情、自愿情况下,接种费用都将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5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群众担心的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收费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建议大家,一定要不信谣,更不能传谣。
谣言3
三针的新冠疫苗没有两针的好?有传言称,“三针的新冠疫苗没有两针的好”。
真相: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一样,需要接种三剂次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也经过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灭活疫苗一般是打两针;病毒载体疫苗,一针实现全程免疫;重组蛋白疫苗多数情况下打三针;这三类疫苗都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疫苗,公众完全可以放心地选择任何一种疫苗来进行接种。
谣言4
疫苗所含铝佐剂会进入大脑损健康?谣言称,“新冠疫苗不能打,因为疫苗中的铝佐剂纳米颗粒(AAN)不能被巨噬细胞(MF)酶消化,会穿过血脑屏障(BBB)传输到大脑造成损害,影响人体健康。”
真相:诸如“纳米颗粒”“MF消化酶”之类的专业名词,配套英文简写,一般人第一眼看上去仿佛是专业机构出具的科学解读一般,然而,其中最基础的几个概念就错得离谱。
首先,疫苗使用的氢氧化铝(或者磷酸铝)颗粒直径一般在1-10μm,还远远达不到“纳米颗粒”的水平,因此本身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其次,氢氧化铝根本不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因为血脑屏障的孔径允许通过的分子直径上限通常只有1nm(1μm=nm),氢氧化铝颗粒别说过去,卡住都没戏。除此之外,在疫苗接种后,由于佐剂起吸附抗原的作用,因此只有极少量会进入到血液循环,但那点铝远低于可能造成风险的浓度,甚至还不如日常从蔬菜、水果中摄入的量。
铝佐剂已经用了几十年,科学家一直在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