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脉之阳脉
1.尺脉浮,尺脉浮为伤肾。下热风,小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如渴,瓜蒌瞿麦丸;如一侧胁痛,大黄附子汤,如不痛--附子泻心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常常为糖尿病的专方,也可用于尿毒症。尺脉浮而虚数,下焦虚,小便去血,太阳阳明合病,宜猪苓汤。
2.尺脉滑,水热互结,血气实,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太阳膀胱腑病,宜桃核承气汤,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
3.尺脉数,下焦瘀热,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腹皮急,虑肠痈,急性盆腔炎,太阳阳明合病,宜大黄牡丹皮汤;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皮汤同治肠痈,但后者所主多方急性期,并且没有脓肿形成,全身的阳热症状也是本方证所不具有的)。
(六)尺脉之阴脉
1.尺脉沉,水气病,腰背痛,宜肾气丸,肾着汤(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尺脉伏,小腹痛,癥疝,水谷不化,少阴病,宜四逆散(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少阴病,四肢逆冷,发热恶寒,或下利、或脉沉者,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尺脉迟,下焦有寒,大便难,太阳少阴合病,附子泻心汤。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
尺脉牢,阴寒盛,水蓄下焦,腹满,阴中急,少阴病。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外阴肿者,宜牡蛎泽泻散;少腹痛剧,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少阴太阳合病,宜知柏地黄丸。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3.尺脉弱,阳气少,肾气弱,发热骨烦;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平,小便一半,肾气丸主之;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渴欲饮水者,宜五苓散。
4.尺脉微,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尺上微,下焦虚寒,厥逆,小腹拘急,有寒气,厥阴病,宜小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尺下微,少阴病,关元虚寒,肾气丸。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少阴病,宜栝楼瞿麦丸;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5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太阴少阴合病,宜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可以看作四物汤和五苓散的合方。
尺脉紧,分左右,定上下。紧在左病在左,紧在右病在右,均宜当归芍药散为主,左合桂枝茯苓丸,右合奔豚汤。
寸脉沉微弱,关尺弦,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尺上紧,在男前列腺病,宜桂枝茯苓丸;在女胞宫寒,宜当归芍药散。
尺下紧,腰腿寒痹疼痛,宜肾着汤;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汤;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脐下痛,宜枳实芍药散。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平脉辨证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