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离不开血液,许多疾病的治疗同样离不开输血。尤其是大型外科手术患者以及急性失血患者,都必须及时补充血液制品,从而确保生命安全。因此,在现代临床医学体系中,输血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医院临床用血的“中枢”,医院输血科始终把输血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开拓创新,切实担负起临床医疗服务“保障兵”的神圣职责。
用好“互联网+”
打造便捷高效的“生命通道”
提起输血科,或许很多人认为输血科的主要职责就是做血型和交叉配血后发放血液制品。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大型综合医疗机构中,输血科的职能已由单一的输血管理发展成为集“输血管理、输血检验、输血治疗及细胞单采”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科室。
近年来,医院输血科紧盯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在做好日常临床服务的同时,按照“医院”建设以及“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要求,聚焦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流程,全力提高服务质量。
为最大程度简化患者用血费用报销流程,医院输血科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与市中心血站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这样一来,医院办理出院结算时,可一并完成血费报销,实现了无偿献血者及其受益人用血费用报销的“零跑腿”或“只跑一次”的目标,让献血者享受到了“一站式”便捷服务。
为有效缩短急救、手术用血等待时间,真正做到急诊、手术用血“零等候”,医院输血科、手术麻醉科以及信息科紧密协作,在全市率先启用了“海尔物联血液冰箱”管理系统,把血库建在了手术室。“以往,手术用血需经过输血科配血后电话通知取血护士来取血,由于周转环节较多,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0分钟以上。”医院输血科主任谭斌说,“海尔物联血液冰箱”管理系统借助无线射频、智慧芯片等物联网技术,让每一袋血液都有了唯一的、可追溯的“身份证”。血库系统与输血信息管理软件对接后,可对血液信息、温度、位置以及整个临床用血全流程进行有效追溯。
医院输血科通过引进海尔物联网与低温冷链技术,结合东华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实现了输血信息的无缝对接和双向交互,有效解决了输血不及时、安全难保障等问题,实现了“用血零等待、信息零距离”,保障了患者用血的及时、安全、有效。
聚焦生命至上
携手临床创造生命奇迹
作为一个富有爱心、敬业乐业的团队,医院输血科不断学习利用新技术,全力开创科室工作新局面。
年12月初,医院输血科团队成功开展了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项目,既有效解决了因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所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这一难题,也有效避免了因盲目输注而造成的血液资源浪费,更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李亮(化名)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一度降低到个位数,随机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内,血小板计数仍然不高,检测结果显示输注无效。为让患者得到科学治疗,按照临床科室需求,医院输血科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在充分保证血小板供应前提下,顺利完成了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经过输注血小板后,李亮的血小板计数从4升到,取得了预期临床效果。
年1月14日,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陈玲(化名)顺利从医院血液病诊疗中心移植舱出舱,一场耗时23天的“熊猫血”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据介绍,陈玲于年8月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只有接受移植手术才能获得一线生机。经过配型工作,专家发现陈玲的弟弟是最适合的造血干细胞提供者。然而,由于陈玲和她弟弟的血型均为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要想保证手术期间的大量供应存在很大难度。医院输血科了解相关情况后,立即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有力保证了血制品供应。最终,医院输血科团队与医院血液病诊疗中心、泰安市中心血站密切配合,为患者赢得了新生。
近年来,从2岁儿童干细胞采集,到完成首例“熊猫血”干细胞采集移植,再到血液成分置换术对急性胰腺炎、TTP的救治,医院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密切协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临床用血供应紧张情况时有发生。谭斌带领输医院号召,组织科室人员参与无偿献血。截至目前,输血科医务人员累计获得3次全国无偿献血金奖,彰显了团队的大爱无疆。医院输血科团队将一如既往为社会贡献一份爱心和一份温暖,切实肩负起维护患者生命和健康的神圣使命。
记者/张伟通讯员/孙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