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
辨证:认识疾病。
论治: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整体观念:天地人一体。“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特殊概念的分辩
“病”: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中医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症”:症状,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征”:体征,征象。包括西医的查体和中医的舌诊、脉诊。
中医是如何辨证的?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方法一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阴证(阳虚):必见寒象
阳证(阴虚):必见热象
表证:邪气的病位
里证:
寒证:寒者热之
热证:热者寒之
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气虚,肺气虚……胃阴虚,肝阴虚……虚则补之
实证:血瘀、气滞、痰浊、血瘀……实则泻之
▌辨证方法二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中医诊断时,运用气血津液理论去辨别分析判断病人的病情资料,从而确定其气血津液的具体病机,证型的思维过程和辨证方法。
▌辨证方法三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温病辨证,清代叶天士所创。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以区分病程阶段、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机本质、决定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辨证方法四三焦辨证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辨证方法五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指在病因学的指导下,对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辨证方法。
外感病因辨证
?风淫证候
?寒淫证候
?湿淫证候
?燥淫证候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情志内伤辨证
?劳伤证候:
?食积证候:
?虫积证候:
?外伤证候:
阴阳虚损辩证
?阳虚证
?阴虚证
?亡阳证
?亡阴证
▌辨证方法六六经辨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
太阳腑证:蓄水证,蓄血症
阳明经证:石膏汤
阳明腑证:承气汤
少阳病证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病证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厥阴病证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少阴病证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辨证方法七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辨别脏腑病位及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临床各科辨证的基础,为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肝与胆病辨证
脾与胃病辨证
肾与膀胱病辨证
▌辨证方法八微观辨证
微观辨证即以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疾病。传统的中医辨证主要从宏观层次着眼于功能方面的认识。
在中医学研究中,临床收集辨证素材时,逐渐引进近代或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在微观的层次上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结合传统的辨证宏观指标,通过临床方药治疗的反复验证,逐步建立辨证的微观指标,进行微观辨证。
如研究证明,心气虚者心肌图异常,表明有心功能不全。肺气虚者肺通气功能损害等。
微观辨证在“无证可辨”和证候不太明显,证候复杂的情况下,显示出优势。
▌辨证方法九证素辨证
整合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实质内容,提出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
基本证素包括病位、病性2大类,共63项。
其中病位证素30项,分空间性位置和层次(时间)性位置。空间病位20项:心神(脑)、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肌肤、经络、筋骨[关节]。时间病位10项:卫、气、营、血、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病性证素33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毒(疫疠),脓、痰、饮、水停、食积、虫积,气滞、气脱、气闭、气虚、气陷、气不固、血瘀、血热、血寒,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阳亢、阳浮、津液亏虚、精髓亏虚、动(内)风、动血
根据辨证思维的认识过程,形成“证候一证素一证名”的辨证新体系,其中“证素”为辨证体系的核心。
▌辨证方法十—汤方辨证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方剂的典型适应证等作为依据,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进行辨证的方法。
经过一般的辨证程序,确立病证、治法之后,在同类方剂中寻求方证对应的思辨过程。
专病专方
腮腺炎—小柴胡汤加石膏首选,效果好中耳炎—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首选,急性期后可选用苓桂味甘汤、五苓散慢性胆囊炎—四逆散加胆草牡蛎首选急性胰腺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哮喘、卡他性炎不明显的哮喘、急性胆囊炎等—首选大柴胡汤
下颌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
专证专方
小柴胡汤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桂枝汤证:头疼、发热、汗出、恶风……阳浮而阴弱
▌辨证方法十一——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举例:冠心病;关节炎
▌辨证方法十二——病机论治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审证求机、审机论治的学术思想。
病机是辨证的前提,是论治的依据,是联系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枢纽,也是保证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系统疾病和病证形成的病理基础。
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证候,均有其特殊的病理机转。
▌辨证方法十四——病证结合辨证
以病统证,化繁为简,执简奴繁
病证结合,双重诊断
辨病为主,辨证为辅
辨证为主,辨病为辅
无证可辨,结合西医理化检查
舍病从证,舍证从病
双重治疗,中西医结合
我的辨证体会1、抓主证:一元论,如果一元论解释不了,选最难受的前3位
2、首辨寒热虚实:药性的寒凉纠正机体的寒凉。
3、起因与诱因:劳累诱发?情绪诱发?饱餐诱发?阴雨天诱发?冷天诱发?
4、三因制宜:因人、因时(比如凌晨1-3点,丑时,肝经当令,肝气升发不足时发生心绞痛,柴胡,葛根,防风等轻清升散,疏肝升阳),因地(南方多湿热)
5、病因(风寒暑湿燥火……)、病位(脏,腑,经络,表里,气血,三焦……)、病性(阴阳寒热虚实)
医案举例01
女,6岁,自3岁起反复外感咳嗽,发热,每次都需要“打吊瓶”方能1周左右缓解,少则数月一次,多则数周一次。此次外感后咽痛,发热,已经阿奇霉素静脉应用3天,效果不佳,遂我院就诊。
患儿一般情况可,T37.8,舌红干少津,脉数。纳可,大便偏干。肺听诊(-)。血常规正常。
诊断:风热袭肺
辨证思路:咽痛,发热,舌红干少津。证属外感风热,肺卫失宣,邪郁化热上壅于肺。治宜疏表泄热,清肃肺金。
麻杏石甘汤为主加减。
后干咳,百合固今汤为主加减。经验用药:枇杷叶,玉竹,百合
02
施今墨医案——风寒袭络
王某,男,20岁。春节外出,寒风劲冽,返家后即感周身酸楚,当夜即恶寒发热,次晨盥洗时,水经口角自流,始见口眼均向右侧喎斜。现症除口眼仍斜外,时作寒热,畏风,大使二日未行,小便短赤,食欲欠佳。舌苔薄白,六脉浮紧。前曾服小续命汤治之,风寒稍解,而肌肉拘紧之症,尚未消除辨病:中风-中经络
辨证: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风寒袭络[治法]祛风活络。[方药]羌活4.5,僵蚕4.5g,钩藤12g,独活4.5,全蝎6g,地龙10g,炒蒲黄10g,天麻4.5g,桑叶10g,防风4.5g,石菖蒲6g,刺蒺藜15g,桔梗4.5g。一诊:服一剂,寒热均除,口眼喎斜,稍觉松缓,前方去桑叶、蒲黄,加川芎4.5、当归10g。三诊:药服四剂,口眼喎斜已见好转,右腮微肿。[方药]全蝎6g,天麻4.5g,僵蚕4.5g,钩藤12g,刺蒺藜10g,鹿角15g,地龙10g,蒲公英15g(酒炒),山慈菇10g,菖蒲6g,川芎4.5g。
03
程门雪医案——下焦虚寒,寒气上逆
潘某某,女,33年。头痛偏右,甚于子夜,痛甚则呕吐,心悸不安,胃纳不香,苔腻,脉弦。先拟玉真丸合茱萸汤加味。[辨证]少阴之寒气,夹厥阴之肝气,边犯于上,胃气因而不安。[治法]温肾祛寒,和胃降逆。[方药]淡茱萸、薄荷炭各2.5g,潞党参、陈广皮、制半夏各4.45g,云茯苓、炒刺蒺藜、肾厥玉真丸(包煎)各9g,姜川连0.3g,煅石决明(先煎)12g,荷叶连1圈。
二诊:头痛已减,呕吐亦瘥,夜不安寐,腹中不舒。再以原方加减之。方药:炒刺蒺藜、霜桑叶、辰茯神、肾厥玉真丸(包煎)各9g,煅石决明(先煎)12g,薄荷炭、春砂壳各2.5g,炙远志3g,制半夏、青陈皮各4.5,左金丸(吞)1.5g,荷叶边一圈。
04
刘渡舟医案
高XX,女,37岁。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浮紧。
辨思过程: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麻黄加术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
05
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应用注意以下几点:①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用八钱。其剂量以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为宜;②抓住柴胡汤证的主证、主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③本方证或然证较多,当在辨明主证、主脉的基础上,随证灵活加减。
孙某,女,47岁。从小咳嗽至今,历40年,每年秋末发作,冬季较甚,夏季自愈。发作期间,昼轻夜重,甚则难以入寐,痰多而稀,喉咙发痒。投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党参9g,五味子9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服。一剂便能安然入睡,四剂咳嗽已去大半,继服数剂而咳止。
06
祝谌予医案
李某,男,40岁。患病月余。胃纳不适,口苦咽干,轻度黄疸,小便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血胆红素高,肝功能正常,胆囊造影、十二指肠引流均未发现异常。
辨病辨证:黄疸,证属:肝胆湿热。
处方:用小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
服上方12剂,小便即不甚黄,胃纳增加,口苦咽干均减。原:服至18剂,诸症消失。血胆红素2.4毫克%。原方又服18剂,胆红素降至1.2毫克%,食、睡、二便如常,无任何不适。嘱病人:服原方15剂。
按语:黄疸之病机关键在于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利,小柴汤以利肝胆枢机为能事,故凡肝胆气机不疏之证,皆宜使用。加陈、金钱草者,在于加强清利湿热之功。
名医介绍
董国菊主任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医院的心血管科副主任
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以及支架术后反复胸痛,胸闷不适等。
下期预告医承有道学堂将会陆续邀请中医专家进入我们这个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医,传承中医之道!锁定云南白癜风医院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