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的中医病因病机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

为“呕吐”。呕吐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等可参考本病证辨证论治。另外,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早期,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对于喷射性呕吐应重视查找病因,采取综合诊疗措施。

呕吐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久病而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云:“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有“呕吐哕”专篇,根据不同病

因、症状而立法遣方,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他还认识到呕吐又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某些情况不能止呕的治疗禁忌。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推崇生姜的止呕作用,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呕吐》也指出:“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

明·张介宾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景岳全书·呕吐》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补其虚则呕吐可止。”这一分法提纲挈领,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泄肝安胃”为呕吐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治疗方药丰富。

胃居中焦,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病因,扰动胃腑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

1.外邪犯胃多由风、寒、暑、湿、秽浊之邪侵犯胃腑,胃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均可发生呕吐。但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不同。如冬春易感风寒,夏秋易感暑湿秽浊。因寒邪最易损耗中阳中气,

凝敛气机,扰动胃腑,故寒邪致病者居多。

2.饮食不节饱餐过量,暴饮暴食,偏嗜酒辣,过食生冷油腻,可导致食滞不化,物盛满而上溢;或进食馊腐不洁,或误食异物、毒物等,致使清浊混杂,胃失通降,上逆为呕吐;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饮,停积胃中,饮邪上逆,则发生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或气郁化火,气机上逆而致呕吐。《景岳全书·呕吐》云:“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情志抑郁,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由于先天禀赋薄弱,脾胃素虚,或病后损伤脾胃,中阳不振,纳运失常,胃气不降则吐;或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不能承受水谷,亦可发生呕吐。《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门》谓:“久病而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

呕吐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失健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为痰为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肝主疏泄,有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亦可致吐。

呕吐病性之虚实可相互转化与兼夹。如实证呕吐剧烈,津气耗伤,或呕吐不止,饮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易转为虚证。虚证呕吐复因饮食、外感时邪犯胃,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标实之证。临床上须详加辨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xyixianyana.com/yydf/123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