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Fio成了我学习的动力。
因为“公主出恭”一事,我读了国内外“小儿急性腹泻”的指南和一篇“指南解读”。
我的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做“患者教育”,说浅了就是发药的时候交待清楚药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会干扰治疗的生活方式。
估计小伙伴们看我码字也是累了,我这里把看的几篇指南总结一下,有兴趣的留言,我给大家分享发原文哈。
处理原则见图:
口服补液盐+正常喂养+辅助治疗
一、使用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Ⅲ,因为其低渗的特点比口服补液盐Ⅱ更适合儿童,低渗可以有效的纠正脱水,并减少粪便量,缩短病程,而高渗溶液(果汁饮料等)会加重脱水。
每包口服补液盐Ⅲ需要溶于ml温开水中,不可拆分溶解。
从腹泻开始(预防脱水)就可以服用ORSⅢ了,不必等到脱水症状出现,用量如下:
当出现轻中度脱水后,不论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根据体重计算(纠正脱水),儿童在4小时内服完,成人在4—6小时内服完,剂量(ml)=50~75mlx体重(Kg)。
对于婴幼儿来说,配合吃药或者喝ORS真的特别困难,现在分享我们常用的方法:
1.浮夸演技:家长先吃,然后表示太好吃,太好喝了!
2.借助工具:各种形态的给药器,TB有售,或者用吸管,有的宝宝很喜欢吸管的,可以把标准吸管剪短一些使用。
3.条件交换:吃完药可以看一小会动画片,或者可以吃一颗糖。
4.少量多次:每次一小勺,或者给药器3-5ml,几分钟喂一次。
5.除了ORS,与食物无关的药品可以研磨后溶于水、淡果汁、牛奶,对于苦味比较重的药物,可以溶于1小勺果酱、蜂蜜或者冰淇淋。
*重度脱水需要静脉补液,医院处置。
二、正常喂养:
所有“儿童腹泻”指南中都提到了“正常喂养”,除了强调纠正脱水,第二重要的就是预防“营养不良”。
在我的认识中,营养不良一词,似乎只用于长期挑食的孩子,在腹泻中出现,我后期还需进一步的领悟。
我也有误区,脑海中的意识就是觉得呕吐、腹泻都是胃肠道虚弱的表现,我自己也会“恶治”一下,这是错误的。
婴儿应正常哺乳,6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应正常哺和辅食喂养、儿童应正常进行进食,避免油腻和高纤维饮食。
在看指南解读的时候,看到一个BRAT饮食疗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成人使用。
Banana+Rice+AppleJam+Toast以后有机会亲试后分享。
三、辅助治疗:
我将国际上推荐的Zinc划分在了辅助治疗中,因为找了一圈,没有找到符合推荐剂量的锌制剂,不论是国货“小蓝瓶”还是进口“小熊”,与腹泻治疗的推荐剂量相差甚远,还有一个维生素A,我也找不到合理制剂,这里避免误导,都不在详述,除补锌外,根据循证强度列举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1.益生菌:
对益生菌的褒贬测评,网上太多了。经过遴选,我们药房用的“常乐康”,乳糖不耐也可使用,但需要冷藏;还有就是最常用的“妈咪爱”。
2.思密达(吸附剂)
居然循证强度是垫底的,但比起不好用的益生菌,还是可以用的啊。
除了蒙脱石散以外的吸附剂,如活性炭、高岭土、锅底灰啥的,都不推荐用于腹泻治疗。
思密达,每包需要溶于50ml温开水,与食物及其它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具体用量可以看说明书。
既然是辅助治疗,大可不必纠结,任选其一。
以上是处理儿童急性腹泻的三大原则,其他话题往下看:
1.用不用就医?
如果只是腹泻,孩子未见脱水的情况下,是无需就医的。
2.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脱水?
3.何时就医?
有如下症状之一的,应立即就医:
孩子精神状态差、尿量减少、明显的口渴,或婴幼儿有囟门凹陷的症状,也就是中度脱水,应立即就医;
腹泻量大、腹泻剧烈;
发热3月龄+体温38℃或3-36月龄+体温39℃;
大便颜色异常,黑便、白便、带血便等;
6月龄、早产、有合并疾病。
4.就医时可能会遇到的检查?
急性腹泻的时候,基本都要查血,不会查便;慢性腹泻则需要便检。
这也要从急性腹泻的病因说起,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轮状病毒),以及用药(服用抗菌素后常见,可补充益生菌)或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大部分可自愈,补液即可);慢性腹泻除了以上原因,还多与寄生虫疾病相关。
5.医生开了抗生素,是否合理?
虽然抗生素不急性腹泻的首选用药,但是针对特殊感染(痢疾)、特殊人群(免疫缺陷、合并疾病、新生儿)等,还是必要的。
6.除了三大原则外的治疗方案
对于成人,易蒙停(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只要没有禁忌症,都可以选用。
对于儿童,止泻药的安全性和可选度就差很多。
儿童腹泻重在预防,勤洗手、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以及接种相应的疫苗都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本文中图片为百度图片中搜索,非版权图片)
Nina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