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DZM医院急诊科LTX老师课堂录音整理。回顾上节课内容:急诊处理的危及生命的情况大致分为:①感染;②破裂;③梗阻;④器官衰竭;⑤中毒。任何情况,直接从病理生理考虑这5类机制,然后针对处理。不必强求根据教科书诊断出病名。这样一来,思路就清晰多了。同学1:老师,我觉得还是按教科书的习惯去明确诊断出病名,让我感觉更清晰。那是因为你知道的病就这几个。只知道几个病,在这几个中选择一个诊断出来,当然很容易。但是一旦超出这少数几个病,就混乱了。我们学过的病、深刻了解的病永远是所有疾病的小部分。但从病理生理角度考虑,这五类几乎可以穷尽所有危及生命的情况。今天的课堂实录:疼痛是一个不典型的症状,根据这一个症状无法指向具体的疾病。它只是一个信号,告诉你有问题,但你不能依赖它去断定是什么问题。我每天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日复一日,从古到今,这个样本量够大了吧?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太阳是绕着我转的”。这个结论有没有问题?同学2:没有问题,在这个条件下没有问题;但如果这以后技术进步了,人们可能会发现把它描述为地球绕着太阳转更好,那是在那个条件下的结论,也是对的。有什么条件,就能得出什么结论,只要都指导生活和应用,就都没问题。现在的结论,也未必就是对的,但它可以指导此刻的行动,可以暂且认为它正确。我觉得都无所谓。那再举个例子,一个疾病,我用了石膏去治疗,它被治好了。能不能说明这是个热证?就像一些中医古籍“以方测证”的学习方法。(老师认为不能。)经过石膏治疗之后病情好转,我只能推论出:“石膏可以用来治疗这个疾病。”这说法没问题。但万一用附子也能治好呢?这时候还能断定它是个热证吗?因为你只用过石膏,没有用附子的经验,就不能否认其他的可能性。气虚可以导致血瘀证的症状,如舌暗、有瘀点瘀斑、局部疼痛、痛处不移、脉细涩等。这时我用一些补气药,就解决了这些血瘀证的症状。如果不告诉你我的辨证,只告诉你用药,你“以方测证”测出来的结果就是气虚证的症状,而非血瘀证的症状。《伤寒论》的描述以症状为多,也有很多用到“以方测证”的方法。能不能只依赖症状去诊断疾病呢?就在《伤寒》的体系内说,有六经病。其中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症)便是,不必悉具”。难道你就真的认为只要口苦就是小柴胡汤,只要咽干就是小柴胡汤吗?(我认为)这个“但见一证便是”,可以分解成“一症不见亦是”和“诸症悉备也未必是”。出现每一个症状都只是一个概率事件,最重要的是要认识疾病本身,而不是症状的堆积。也可理解为六经病就这一句写得并不完美,古人观察到这样那样的症状都是少阳病,又发现少阳病未必有这些症状,于是加了一句“但见一证便是”,告诉你重要的是鉴别诊断。而不能把这句话当做定义。既然少阳病自己的界定不太清晰,就重在鉴别以诊断。一个外感病,首先可以分清是三阴病还是三阳病吧?三阳病中,太阳病和阳明病定义非常明确吧?剩下的就都是少阳病。单凭症状学去诊断是很危险的。体征、检查也一样。见到一个现象,只能代表一个信号,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只有能还原到患者身上的现象,才能作为依据。医学发展到今天,大家都习惯性地依赖资料,不看患者本人。同学在急诊收一个患者,急性发热、呼吸困难入院,治疗几天后我问同学这位患者怎么样了,同学回答我:“很好!血象、CRP……都好转了!”那这位患者本人情况怎么样呢?他的发热、呼吸困难解决了没有呢?答案在患者身上,而不是数字上。在患者床边待一会儿,他就在源源不断地给你提供着信息。医生诊断水平的高低,就像唐僧和如来佛祖。你们说唐僧和如来佛祖谁更厉害?我们:如来佛祖(笑)。有什么故事证明如来佛祖更厉害呢?出现真假美猴王的时候,唐僧和孙悟空日夜相对,却分辨不出;如来佛祖一下就分别出来了。唐僧的方法是念紧箍咒,没想到俩人都头疼,这方法一下子失灵了;如来佛祖用的什么方法呢?他就是看了一眼。这就是鉴别诊断。我到今天给大家上了两次课,医院里再遇见我就能和我打招呼了。你不知道我的身高、体重、各种特征,我的衣服也未必和今天一样,但你再看到我就是敢认出我是L老师。认识一个疾病也是如此,无论它有没有表现出课本上写的症状,它都是这个病。无论它某种指标变化没有,它也都是这个病。认识疾病,就是从本质上鉴别它。鉴别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你们一定会对照课本上那个表格吧。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医生,只需要听到患者喘息的声音,就可鉴别。无论他咳不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左心衰就是左心衰。症状都是表象,要真正去认识熟悉一个疾病。有时候哪家走失了老人,就会发个寻人启事:某某老人,年龄多大,是胖是瘦,个子多高,相貌如何,皮肤黑白,走失时穿着什么衣服裤子。大家根据这些信息去找。一般一早上找到五个这样的老人,都不是走失的老人。没准人家溜达热了把上衣脱了,你就不认识他了。这些信息就是诊断标准,可以参考标准去诊断,但当你认识一个疾病之后,诊断标准只说出了疾病的一部分特征。完整的特征,需要你自己去认识它本人。最后讲个例子:一位50岁的男性,体胖,有胆石症病史。某天晚上6点左右在外吃饭,暴饮暴食+喝了半斤白酒,8点突然腹痛,8:30到达急诊你的面前。此时:剧烈腹痛,伴腹胀、恶心、呕吐,上腹部正中有压痛,无反跳痛。心动过速、血压下降。你做些什么?(大家纷纷回答)血常规、心电图、血尿淀粉酶、血清电解质、肝功能、超声等。你为什么要做血尿淀粉酶测定?我们:根据病史考虑急性胰腺炎。现在结果出来了,血尿淀粉酶不高。有多少人还考虑急性胰腺炎?(沉默)血清淀粉酶在胰腺炎发病后6~12小时才开始升高,尿淀粉酶在起病后12~24小时升高。你现在查淀粉酶,极大概率的结果就是正常的。这时候就不考虑胰腺炎吗?不能。所以刚起病时查淀粉酶是没什么意义的,总之你又不会真的依靠这个去诊断胰腺炎。但大家都这么操作,自己心里明白是为什么去搜集这个资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参考这个资料,就可以了。这和急性心梗查CK、cTn-T等心肌蛋白不一样。心电图示广泛前壁ST-T变化时,我查个心肌酶和心肌蛋白,发现CK不高,cTn-T不高,我就非常高兴,这说明此时距离心梗发病时间还不长,还有机会再通。各种症状、体征、检查的资料都是如此。你要知道每个资料是用来干什么的。*记录者说:想起去年听到一位前辈说:人体是一个大房子,古人著作里种种说法,就是每一个古人看到的房屋的一个角落。这个人看到了这里有个桌子,那个人看见那里有盏灯……他们每个人就只向我们描述了他们看到的某个角落。或者可能他们看见了全貌,却没法描述全貌给人的感受,只能一点一滴地描述细节。就成了经典著作一句句条文。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整个房屋,就太好了。p.s.最近考试真是太多了,只能随缘记点东西。6月再认真写吧今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