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名有效候选人。6月4-10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选举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位。第一轮评审会议结束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审核把关和投诉处理等工作,并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了备案。10月30日-11月3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经各学部选举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等程序,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
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医院18人,占26.9%。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本次增选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医药卫生学部共新增7名新任院士,基本信息及简历如下:
董家鸿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院长、医院院长。美国外科协会荣誉会士、欧洲外科协会荣誉会士、法国国家外科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国际消化外科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消化外科协会(ISDS)执行委员,国际外科、消化科和肿瘤科医师协会(IASGO)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国家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主任委员、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肝脏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学会整合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李兆申
消化病学和消化内镜学专家,现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导,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30年。
国际率先建立四项胰腺癌内镜诊疗新技术,提高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国内率先开展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国内率先开展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脏器功能支持和后期并发症微创治疗新技术,急慢性胰腺炎诊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内率先开展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微创治疗,国内较早开始炎症性肠病内镜治疗及以生物制剂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建立我国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和专业人才培训体系,为我国消化内镜技术普及和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马丁:
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年)和“肿瘤侵袭转移”项目首席科学家(年),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20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妇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马丁出生于云南昆明的医学世家,父亲是原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名医,儿时慈父远近闻名的好口碑和言传身教激发了他们兄弟姐妹探索生命奥秘,6个孩子中3个都选择了学医。
乔杰(女)
北医三院院长,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
田志刚: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主任、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至今),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历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所所长(-),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
王锐
年考入兰州大学,年获博士学位(兰州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兰州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ofKansas)博士后。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负责“多肽药物”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多肽关键技术课题。王锐率领团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连续创新努力,推动了我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
张英泽
河北医大三院教授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大学客座教授,是我国创伤骨科学术领军者之一。
(以上信息均来源于相关官方网站)
赞赏